在一流的学科做一流的学问——宁琦院长在16877太阳集团2021年研究生迎新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1级新生同学们:

 

       大家好!一场秋雨过后,燕园的银杏叶已经泛起金黄,而你们的到来为北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我谨代表16877太阳集团全体师生员工欢迎你们,在这个蕴含着新机遇、新挑战,承载着新使命的新时代,成为了一名北大人、外院人;并向你们的父母家人以及曾经教导过你们的师长表达诚挚的敬意。请你们相信,在北大外院的求学时光,定会成为你们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和最无悔的选择。

 

 

       在座的各位都已经过若干年的语言专业学习,在成为外院研究生的今天,请大家回顾一下自己此前的语言学习历程,思考一下语言究竟是什么?

 

       在最微观的层面,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借助语言和文字,人们得以互相理解,从而形成合作与交际的基础。在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上,语言则为曾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留下他们存在和思想的印记,这些印记借助语音、文字,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

 

       因此,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在多样的文化交流中,新的文化多样性得以建立,人类文明也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进步。习总书记曾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即文化的相通。面对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着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共克时艰、守望相助,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这样的大背景下,语言与文字所承载的沟通、交融的作用愈发凸显,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北大外语学科,迄今已有159年历史,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始终顺应时代变化和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东西并重、开放包容的学科优势和国内外学术号召力,搭建高水准多学科交流平台,作为我国外语学科的一面旗帜,带动全国外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在迄今为止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北大外语学科均获评第一名或A+。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北大外语学科是一流的学科,而作为这所学院的研究生,大家理应做“一流的学问”。

 

       做一流的学问,要立足于外院学术研究之根本,做文化价值的发掘者。“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学术作为“天下公器”,旨在研究成果要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具有科学精神、科研意识,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外院人“学东西之文,融中外之学”,坚持以现代和古代多语种原典文献为基础,强化基础性前沿性,不盲目追求热点,尊重学术研究规律,以良好的专业素养、踏实的研究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具有前瞻性文化价值的课题;并基于全球多元文明比较与互鉴,运用体系化整体研究模式,挖掘人类思想精髓和价值共识。

 

       在北大外院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胡适、曹靖华、冯至、季羡林、李赋宁等知名学者。涌现出王邦维、段晴、申丹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不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陈炎教授就著有《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初,孔远志教授著《东南亚考察论郑和》,梁立基教授著《光辉的历史篇章——15世纪马六甲王朝与明朝的关系》等。国家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外院学者早于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一带一路”相关课题,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研究。在最近20年间,外院共有63部著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既有鲜有人问津、但对人类文明成果存续至关重要的冷门绝学,也有解决当下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现状研究。作为外院人,要真正热爱研究,耐得住寂寞,积极投身学术实践,践行外语人的责任与使命。

 

       做一流的学问,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国际舞台的发声者。我们不难发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研究往往关联着对象国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必然承载我们对该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甄别与理解。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来思想文化浪潮,外语人需要具备跨文化能力,需要练就清晰的辨识能力与理智的批判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养成需要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并认同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国际传播涉及两个维度:一是由外向内的传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二是由内向外的传播——把有关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外语学科作为一种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在国家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事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绵延不绝,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树立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学院始终助力中外文化交流,积极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学者的智识。我们组织国内外优秀翻译力量,搜集、翻译并出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批国家出版基金。第一辑,涉17个国家22卷诗集于2019年出版,第二辑涉及17个国家20卷诗集拟在明年完成出版均由原文诗歌编译,兼具原创性研究和填补翻译空白的特点。2021年,申丹教授首创“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动力”理论,国际顶级期刊《文体》用整刊篇幅进行探讨。申丹老师在文体叙事研究领域突破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国际学术界闯出一方天地,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和贡献。

 

       做一流的学问,更要心中有家国,做爱国奉献的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八字要求,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外院学子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实际行动践行“世界在我脚下,祖国在我心中”的诺言。近年来,先后有60余位外院学子在毕业后走向祖国大江南北,选择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他们活跃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烂的青春风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20年上半年,在一系列线上主题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多位选调生校友介绍基层防疫情况,当视频接通的时候,无论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周中还是周末,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坚守在防疫一线,视频里晃动的画面、周围嘈杂的声音,描摹着他们最美的青春。

 

       在校期间,外院人也积极投身专业报国,近5年来,我们累计为国家大型主场外事外交活动提供500余人次、一万余小时语言志愿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们也即将上岗,外院人始终在语言服务中贡献青年力量、展现青年风采。

 

 

       同学们,孜孜求索,躬耕不辍,是我们面对学问的姿态;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经验则是每一名外院人心中深埋的使命与担当。请牢记你们现在的选择,永葆初心、砥砺奋斗;请牢记你们现在的热情,追寻真理,乘风破浪;请牢记你们现在的志气,心怀家国、勇挑重担。请相信,在这里,每一位老师都将陪伴着你们,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祝大家开学快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