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走进中东——16877太阳集团阿拉伯语系暑期调研活动 顺利完成

 

2018年8月9日至8月19日,16877太阳集团阿拉伯语系成功组织开展了“2018走进中东——中东地区考察项目”。来自16877太阳集团、国际关系学院等单位的近二十名师生和校友先后在黎巴嫩和约旦开展实地调研。此次活动由16877太阳集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带队,旨在加强对区域国别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并专门针对难民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加强北大青年的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

行前代表团特地组织了动员会和学术讲座,阿语系的李海鹏老师和博士生李睿恒分别对黎巴嫩和约旦的历史、宗教、政治和经济发展做了细致的梳理。随后龚哲浩对整个行程做了详细的介绍,吴冰冰副教授分享了在中东调研的心得体会,最后付志明教授对代表团提出了几点要求和希望。

李海鹏老师讲解黎巴嫩地理情况

 

 

国情研究

黎巴嫩虽是中东小国,但却独具特色。该国复杂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多元的人文景观、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复杂的政治局势,使得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重要的难民接收国之一。除巴勒斯坦难民外,黎巴嫩还于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接纳了超过100万叙利亚难民。

在访问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期间,代办蒋祖杨参赞为团员就黎巴嫩国情做了详细的介绍。经济上,黎巴嫩以农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为支柱;政治上,黎巴嫩内部力量的分化和外部势力的干涉,决定了该国局势的复杂性;文化上,黎巴嫩表现出高度多元的特征。此外,蒋祖杨参赞还介绍了在黎华人华侨的生活情况,并就当地的难民问题与团员分享了使馆身处一线的观察与思考。

代表团拜访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

 

 

在黎巴嫩的北部山谷城市卜舍里,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研究中心主任伯纳德·海卡尔(Bernard Haykel)教授为代表团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海卡尔教授指出,中东目前存在四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是伊朗、土耳其、沙特和以色列。其中,沙特和伊朗的地缘政治博弈构成了该地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卡塔尔危机和哈里里辞职事件都是该主题的体现。黎巴嫩因其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也成为沙伊博弈的平台之一。教授重点分析了该博弈对黎巴嫩选举政治的影响,特别是“3.8运动”和“3.14运动”两派间的斗争。

海卡尔教授回答代表团成员的提问

 

 

结束黎巴嫩的行程后,代表团飞赴约旦。约旦全称约旦哈希姆王国,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部。它西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北靠叙利亚,东北与伊拉克接壤,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相连。约旦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由哈希姆家族统治。其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产品高度依赖进口,国民经济支柱主要为侨汇、旅游和外援。外交上,约旦在保持亲西方基本立场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同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

在访问中国驻约旦大使馆时,代办张海涛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并介绍了近一年来的约旦国家与社会的演变情况。张海涛代办还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约旦的落地情况作了介绍,针对阿塔拉特油页岩电站项目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及运营方式等作了详细说明。

代表团在中国驻约旦大使馆前合影

 

赴联合国机构调研

黎巴嫩和约旦是接受难民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已有大量难民逃至黎巴嫩和约旦。面对复杂的难民问题,联合国难民署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尤其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2014年在叙利亚大肆扩张后,黎巴嫩已涌入了近150万难民(注册人数约98万)。叙利亚难民在黎分布很广,北部及贝鲁特周边都有。由于南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设立曾给黎巴嫩政府带来持续的安全和政治隐患,黎巴嫩并未给叙利亚难民设置固定难民营,难民主要居住在帐篷式安置点和收容社区中。对于如何应对难民的问题,黎巴嫩政府内部以及各教派族群间的分歧较大。在黎叙利亚难民的管理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中央政府、地方机构、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着难民的日常管理和救济。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黎巴嫩代表塔尼娅·沙皮萨介绍了儿基会针对儿童的各类项目以及饮用水净化工程。塔尼娅指出,在黎叙利亚儿童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帐篷的火灾隐患、不完善的加热系统以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根据2016年的统计,尚有近13万6—14岁的难民儿童没法接受基础教育。此外,童工、早婚以及暴力管束等问题愈发严重。2017年叙利亚战局稳定后,国际资金援助逐渐减少,黎巴嫩当地局势的不稳定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了儿基会面临的主要挑战。

代表团在儿基会黎巴嫩办公室合影

 

 

联合国难民署公共信息部门的负责人丽萨向代表团介绍了难民署在黎巴嫩所管理和负责的事务,以及与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在“黎巴嫩危机应对计划(Lebanon Crisis Response Plan 2017—2020)”引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合作。代表团讨论了解决黎巴嫩问题的长效措施,认为难民融入当地社会并非可行之举,因为黎巴嫩国土面积小,容纳能力有限;难民经黎巴嫩转移至第三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因为只有1%的难民能通过这个途径得到安置;第三个途径就是难民的回归,这可以说是解决难民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而且近两年已有3万左右的叙利亚难民返回祖国,但目前相关各方尚未出台相关政策和预案以应对难民的大规模回归。

代表团在联合国难民署黎巴嫩办公室合影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约旦的副代表艾蒂也为代表团介绍了最新制订的五年计划(2018年至2022年)。在新的工作计划中,儿基会将围绕保障儿童营养与健康、提高儿童保护、防止暴力和性侵、为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为青年传授工作生活技能等方面开展工作。然而,上述的几个方面都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儿基会自身也由于美国等国家资金援助的减少,不得不关停很多正在进行的项目。

代表团随后来到了位于东安曼的美国非政府救援组织Collateral Repair Project (CPR)。CRP为难民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社区项目,例如帮助女性塑造领导力,组织女性制作手工艺品等。去年代表团曾在该组织的带领下走访安曼一处难民家庭,一年后的今天,难民生活更加艰难,工作机会减少和物价上涨一道,使得难民出逃时所携带的资产所剩无几,他们的生活用捉襟见肘形容亦不为过。

CRP志愿者介绍中心情况

 

 

拜访学者及研究机构

为加深对中东局势和两国难民问题的认识,代表团还相继受邀访问了相关学者及研究机构。

在黎巴嫩,代表团访问了贝鲁特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学院,院长纳赛尔·亚辛接见并做了相关介绍。他首先回顾了叙利亚危机前黎巴嫩接收土耳其、巴勒斯坦、伊拉克难民的历史,随后介绍了叙利亚危机后难民问题的新变化,例如,两国在黎巴嫩北部本来就存有大量的季节性劳工,因此很多叙利亚难民都曾在黎巴嫩工作过,拥有当地的社会关系和网络,从而深化了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复杂性。亚辛还展示了不少学院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比如不同部门的资金缺口比例,其中对食品安全和教育的投入比例较低,但由于黎政府部门的腐败,援助款项运用不及时与不到位,导致难民问题进一步恶化。

亚辛院长与代表团成员互动

 

 

在约旦,代表团访问了约旦侯赛因国王基金会。基金会主任沙欣介绍称,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中东地区的战争和冲突引发数次难民潮,约旦政府在本国经济和社会结构脆弱的情况下,以包容的态度,接收了大量来自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索马里以及苏丹等国的难民,成为世界上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约旦注册叙利亚难民约66万,但实际数字超过了130万,约旦首都和北部的伊尔比德省以及马弗拉克省就接纳了近三分之二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五分之一的难民住在专门建立的难民营中,其余在分散在城市和农村中。沙欣还对在约旦难民的不同身份地位做了分辨。目前,叙利亚难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资源匮乏、高物价、失业问题、儿童婚姻等。

在具体业务上,侯赛因国王基金会主要致力于解决难民的教育和健康问题,例如其开展的Dafi Scholarship Program,目前已累计成功帮助690位难民获得了高等教育。此外,基金会还采用互动式疗法来帮忙难民缓解其离乡后承受的压力和悲痛,这也是第一个引入职业和家庭教育的项目。

代表团同侯赛因国王基金会主任合影

 

 

代表团还受邀访问了约旦中东研究中心,并与中心主任和学者代表就难民对约旦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展开了深入交流。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庞大的难民人口,占用了约旦有限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引发民间的反对情绪,国际经济的衰退使该局面进一步恶化,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随之受到冲击,民众与政府间出现信任危机。但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存在于约旦内部,国际社会也质疑约旦政府存在通过夸大和谎报难民数字进行寻租的行为。在场学者强调,在看待难民管理工作的问题时,应该关注实际国情和产业结构的约束条件,并不能仅仅关注报道中的数字。

代表团聆听研究中心学者发言

 

 

难民营实地考察

学术调研后,代表团还实地参访了黎巴嫩和约旦的难民安置点和难民营,以期深化对难民问题的认识。

在黎巴嫩,代表团前往贝卡谷地的第三大城镇Qabb Ilyas的一个难民临时安置点进行调研。该安置点共有35户家庭,共285人,基本来自于叙利亚阿勒颇市,类似这样的定居点贝卡谷地还有40个,约有3万难民。他们基本依靠联合国难民署和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及当地政府的援助生存,其他收入则源于给当地地主和商人打散工获得的收入。在这些临时安置点居住,难民是需要向黎巴嫩政府支付费用的,此外,住户还要将国际组织及当地政府的捐助、平时劳动的微薄收入及家庭积蓄用于支付诸如水费、电费,地租等各类费用。公共医疗和儿童的基础教育仍是难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家庭在此居住已达6到7年,大量适龄儿童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特别是出生在临时安置点的孩子们更是渴望有机会上学。参访中,代表团发放了专门为该临时安置点儿童采购的彩笔、画册、足球和文化衫等学习物资。

付老师为孩童发放足球

 

穿上了中国水墨文化衫的男孩

 

 

在约旦,代表团在联合国儿基会的安排下,成为中国第一个访问约旦最大叙利亚难民营——扎塔里(Za’atari)大难民营的团队。扎塔里难民营于2012年开放,目前容纳了近九万名叙利亚难民,主要来自于叙利亚德拉省等南部省份。其中,难民儿童超过4万,每周都有超过80位婴儿出生。扎塔里难民营内部管理严格有序,约旦政府及联合国相应机构为解决难民营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玛卡尼中心(Makani,阿拉伯语意为“我的空间”)是专门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地方,教师从难民营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叙利亚人中选拔产生,由他们为儿童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旨在提升儿童素质和学习能力,帮助其未来更好地适应走出难民营后的社会。除儿基会外,难民营内还有多个非政府组织例如挪威难民委员会(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为难民开设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如理发、电器修理和服装加工等,帮助难民学习技能并获得相应的收入,目前这些组织也在努力让难民自行运营和管理这类职业培训项目。扎塔里难民营从占地面积和居住人数上来看,实际上已成为约旦第四大城市,如何疏散难民和帮助其回归是未来难民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

扎塔里大难民营一角

 

 

位于难民营“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一家小铺,名叫“回归”餐厅

 

 

在联合国儿基会项目Makani中心与孩子们合影

 

 

青年交流与中国——中东友谊

推动青年对话、加强中国和中东的双边友谊,是此行调研的另一大宗旨。为此,代表团访问了黎巴嫩大学,期间黎巴嫩大学校长特定接待了付志明教授,就加强双边学生交流,设立长效合作机制等事宜开展讨论。黎巴嫩大学人文学院将于2019至2020学年开始设立中国研究硕士项目,旨在建设中东地区最大的中国研究中心。代表团成员与黎巴嫩大学人文学院学习中文的当地学生们围绕中国的发展模式、“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中东的话语体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表团与黎巴嫩大学师生合照

 

 

约中友协主席贾马尔·达穆尔与中国有着三十多年的深厚友情,一直致力于加强约中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代表团继去年拜访后再次应邀赴主席家做客并享用晚宴。贾马尔博士首先为大家讲述了他对中国情节的渊源以及他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约中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交流环节,代表团团员向主席分享了此次参访约旦的感受和思考,并就青年人如何加强中约友好关系提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希望明年北大举办的中东青年论坛上有更多优秀约旦学子的身影。

付老师与贾马尔主席合影

 

 

带着丰硕的调研成果、对中东人民的友谊之情和对叙利亚难民的无尽关怀,本次调研活动圆满完完成。通过此次访问,代表团成员实地了解了中东局势的演变和难民问题,感受到了中国与中东间的友好情谊,更加深了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

在此,感谢16877太阳集团校友对此次考察的大力支持和16877太阳集团、国际合作部以及团委等机构单位的协调与帮助。

 

撰文:龚哲浩

摄影:李羽睿

Baidu
sogou